首页 > 最新动态 > 中国网 | 迎“蓝”而上“贷”动蓝海——厦门蓝色金融书写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最新动态
中国网 | 迎“蓝”而上“贷”动蓝海——厦门蓝色金融书写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25-11-211


“厦庇五洲客,门纳万顷涛。”作为因海而生、向海图强的滨海城市,厦门依托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的坚实基础,深耕蓝色金融实践,将金融活水精准滴灌海洋生态保护、现代渔业、绿色港航、海洋高新产业等领域,在守护蔚蓝生态与激活海洋经济之间架起坚实桥梁,书写了一幅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时代画卷。


金融赋能生态修复海湾旧貌换新颜

“筼筜渔火”曾是厦门八大景之一,却在20世纪70年代因筑堤围海、污水排放而水质恶化、鱼虾绝迹。破解治湖资金难题,成为厦门生态修复的首要任务。

90年代初,厦门市政府首创性引入西班牙政府贷款计划,中国银行厦门市分行发放等值500万美元转贷款,采用OECD低息政策与买方信贷组合模式,以0.55%的年利率和21年的长周期,为引进先进污水处理技术设备提供关键资金支持,有效降低市政建设成本。

随着城市发展,湖区污水系统运营压力日益增大。2012年,国家开发银行厦门市分行投放3.05亿元10年期信用贷款,专项用于排洪沟截污、水体清淤及潮闸改造,推动“雨污分流”落地见效。30余年持续治理中,金融支持从未缺位。2025年8月,兴业银行厦门分行落地厦门市首笔绿色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企业以13件废水处理相关专利质押获得信贷,资金持续投入污废水处理运营。如今的筼筜湖,已从昔日黑臭水体蜕变为市民游客青睐的“城市会客厅”,成为金融助力生态修复的生动注脚。


创新机制激活产业蓝色粮仓惠民生

福建是海洋渔业大省,渔业产值稳居全国前列。厦门立足海洋资源禀赋,以金融创新推动传统渔业向现代生态渔业转型,让蓝色粮仓既富渔民又护生态。

2022年初,兴业银行厦门分行通过设立的蓝碳基金,委托厦门产权交易中心购入连江县15000吨海水养殖渔业碳汇,完成全国首宗海洋渔业碳汇交易,让碳汇收益反哺渔业养殖。2024年,厦门银行为莆田生蚝养殖企业发放500万元海洋碳汇质押贷款,依托生蚝生物钙化作用实现年1.7万吨碳封存,探索出“养殖+固碳+融资”的良性循环模式。

针对近海养殖污染、过度捕捞等行业痛点,2025年1月,福建省金融学会发布全国首个涉海绿色金融团体标准《绿色金融支持可持续海洋渔业认定指南》,明确金融支持具体场景。在标准指引下,厦门国际银行向当地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领航企业发放8000万元贷款,支持企业引海水入工厂,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无污水排海与科学养殖的综合效益,为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绿色转型强港航开放门户添动能

厦门以港兴市,港口航运是支撑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关键引擎。落实“绿动厦门湾”三年行动方案,厦门以蓝色金融助力港航物流绿色低碳转型,提升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

造船业具有周期长、资金大的特点,预付款保函成为保障船东与船厂权益、拓展国际订单的重要工具。2024年7月,兴业银行厦门分行落地厦门市造船企业首批跨境直开绿色船舶预付款保函,支持厦船重工建造5500车LNG双燃料汽车滚装船。随后,厦门国际银行、海峡银行厦门分行陆续推出同类创新融资服务,助力厦门高技术船舶出口企业抢占全球绿色航运市场。

为精准对接港航绿色转型需求,2025年9月,厦门经济特区金融学会发布全市首个蓝色金融团体标准《厦门市金融支持港航物流绿色低碳转型项目指南》,梳理绿色能源供给、设备节能降碳、污染防治等七大类支持项目。截至9月末,厦门市绿色港航贷款余额超30亿元,港航信易贷3.0、航线碳中和等金融产品服务陆续推出,为陆海联动发展筑牢金融支撑。


产业升级拓蓝海新质生产力育新机

海洋蕴藏着多元未来产业与市场空间。厦门加快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构建以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高端装备与新材料等为主导的“6+2”海洋高新产业体系,蓝色金融成为产业升级的重要推手。

2021年,厦门制定《厦门市绿色融资企业及项目认定评价标准》,在国内率先设置蓝色经济一级目录和“蓝色企业直通车”便利入库条件,为蓝色企业融资提供便利。截至2025年9月末,厦门银行机构为150余家海洋新兴产业创新联盟企业提供62亿元贷款支持;央行运用科技创新再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等低成本资金,牵引带动银行机构支持海洋装备制造、船舶建造等14个项目,贷款余额达3.4亿元。

开放合作赋能蓝海发展。2025年11月,鹭江创新实验室联合法国Seventure Partners等国内外资本机构和上市企业,在厦门发起全球首支跨国海洋基金——中欧蓝色发展投资基金,加速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构建国际蓝色创新合作网络,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资本动能。


碳汇交易探新路生态保护赋价值

红树林等滨海湿地兼具防风消浪、固碳储碳等多重生态效益。厦门较早开展海洋碳汇实践,通过市场化机制让生态保护产生经济价值。

2017年,金砖厦门会晤通过红树林海洋碳汇实现办会“碳中和”,打响厦门海洋碳汇品牌。2021年7月,厦门产权交易中心成立全国首个海洋碳汇交易服务平台;同年9月,平台完成福建省首宗海洋碳汇交易,为泉州洛阳江红树林生态修复项目交易2000吨海洋碳汇。截至2025年9月末,该平台累计完成全国海洋碳汇交易23万吨,交易量位居全国前列。

金融服务持续丰富海洋碳汇生态。兴业银行厦门分行推出“蓝碳基金”“蓝碳碳中和机票”“蓝碳碳中和网点”等创新产品,普及红树林保护理念;人保财险厦门分公司落地“蓝碳交易财产险”,为蓝碳交易稳健发展保驾护航,构建起“生态保护—碳汇生成—市场交易—金融护航”的完整链条。

从筼筜湖的生态蝶变到蓝色粮仓的丰产增收,从绿色港航的转型提速到海洋产业的创新升级,厦门以蓝色金融为笔、以海洋生态为纸,持续书写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篇章。未来,厦门将继续秉持开放包容姿态,深化蓝色金融改革创新,让金融活水持续滋养蔚蓝海洋,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厦门经验”。

来源 | 中国网


扫描二维码

提供环境新闻线索

环境新闻线索征集


往期回顾


第三轮第五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全部实现督察进驻

黑龙江 | COP30:黑龙江省在世界舞台展示低碳发展实践与成果

广西 | 广西举办2025年全区污染源自动监控业务实训班暨执法人员监测采样资格考核

新华社 | 孙金龙书记接受新华社权威访谈:努力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南方周末 | 聚共识,促行动!2025绿色创变者大会在成都举行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