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武汉+上海携手干这件事,迎来首批23个项目落地沙湖之畔
最新动态
武汉+上海携手干这件事,迎来首批23个项目落地沙湖之畔
2025-09-275


9月23日,“沙湖碳心?沪链未来”2025年武汉“双碳”产业招商推介会在上海举行,现场促成23个重点项目签约、67亿元投资落地,标志着上海碳交易中心与武汉碳登记中心的“双城联动”迈入实质阶段。



“上海的金融活力与武汉的登记枢纽形成天然互补。”武汉市有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全国碳资产登记结算核心枢纽,武汉依托中碳登已实现累计清算额超900亿元,而上海则凭借成熟的碳交易市场成为资本集聚高地,“武汉登记、上海交易”的全国碳市场新格局在此间愈发清晰。

碳排放权登记结算(武汉)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现场透露,依托中碳登的核心数据集,已为近千家企业打通“碳盘查-减排-碳中和”全链条服务,这一优势成为吸引长三角企业的关键。

港资企业誉照新能源董事长黄昱衡在接受极目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将中国总部从上海迁至武昌中碳登大厦,正是看中这里能与登记结算系统直接联动,上海则保留资金对接功能,形成研发在汉、融资在沪的协同模式。”

推介会现场发布的“环沙湖‘双碳’经济带”规划显示,这片涵盖11.11平方公里核心区的产业高地,已集聚460余家涉碳企业,形成以碳汇大厦为引领的“楼宇产业链”,区域总营收突破100亿元。

武汉市规划设计院提出的“新三区融合”模式引发热议——滨江数创走廊、环大学创新带与环沙湖经济带联动,剑指“全国碳金融集聚区、低碳场景示范区、国际交往中心”三大目标。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会上推出的“武昌人才十条”明确:3年投入1亿元培育和引进一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配套“免费住、折扣租、优惠购”安居保障。

本次签约的23个项目精准覆盖碳金融、碳技术、碳实业三大领域,成为沪汉合作的具象化表达:在资本赋能方面,多个绿色船舶产业基金等项目落地,与武昌已有的80亿元碳金融创新规模形成叠加效应;在技术突破领域,汽车碳足迹开发平台、氨能应用等项目入驻,将与碳汇大厦94家涉碳企业构建“上下楼即上下游”的协同生态;而从场景延伸维度,充电网络建设、能源托管光伏等项目推进,呼应着武昌区低碳机关、校园、楼宇等12类示范场景的建设需求。

武昌区在现场聘任4位长三角招商大使,成为链接两地创新资源的纽带。

随着首批签约项目启动,环沙湖“双碳”经济带正加速形成“政策+产业+资本+人才”的生态闭环,承载“碳心”使命的武汉,正与上海携手书写中国“双碳”产业的新篇章。

来源 | 极目新闻记者 李庆 通讯员 况昕昀

原标题: 武汉+上海携手干这件事,今天迎来首批23个项目落地沙湖之畔


扫描二维码

提供环境新闻线索

环境新闻线索征集


往期回顾


北京 | 算清“生态账”  明确“价值尺”  北京创新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

山西 | 杨勤荣主持召开我省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协调机制会议暨加强鸟类保护专题会议

一图读懂 | 持续深入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 全面推进美丽蓝天建设

澎湃新闻 | 联合国气变峰会:中国等百余国家提交NDC,美国缺位、欧盟内讧

光明网 | 生态沁水铺就“蜂”味文旅路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