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跨越3000公里的牵挂,一次连接沪黑两地的探望。2025年8月22日,地处祖国最北方大兴安岭的国有林监测中心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来自上海的王兴南先生。他是国有林监测中心88岁高龄的老一代林草人闵明兰的儿子,代其年迈母亲重返林海故土。一场本想“静悄悄”的探望,却因单位的深切关怀而暖流涌动,温暖了北疆林海。
年近九旬的闵明兰同志和因公殉职的丈夫王光永同志是大兴安岭开发建设的亲历者,将青春年华献给了这片茫茫林海。20世纪70年代,闵明兰与丈夫王光永随原林业部规划局森林调查综合队来到大兴安岭支援建设,曾与无数林草先锋一道,爬冰卧雪、植树护绿,见证了大兴安岭的历史性变迁。国有林监测中心的前身大兴安岭规划院,正是王兴南先生父母前来支援建设的地方。远离大兴安岭多年,老人心中最深的惦念始终是远在北方的那片绿和她曾经奋斗过的单位,无奈年事已高,行动不便,重返大兴安岭已成难圆之梦。
王兴南(右一)和母亲闵明兰
同样对这片土地怀有深厚感情的,还有她年逾五旬的儿子王兴南先生。王兴南先生虽然在9岁时便随父母离开大兴安岭,后在上海生活创业,但童年时大兴安岭的苍茫林海,以及老一辈人艰苦奋斗的林草精神,仍在他记忆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鲜明印记。父亲王光永先生有着老一辈林草人的坚韧和执着,完成支援建设大兴安岭的工作后继续奋斗在林草第一线,投身于祖国需要的地方,后在出外业时因公殉职,年仅47岁。为解母亲的夙愿,为再看一眼父亲曾为之奋斗的地方,也为了却自己的一份乡愁,他踏上了这趟特殊的代母“探亲”之旅,行前母子约定:“不去打扰,看看就好。”
跨越3000公里航程,奔赴大兴安岭故土,时空阻隔不了情感的奔流。王先生本想默默在单位故地走走,探望完母亲思念的地方便悄然离去。然而,当他尝试性地向门卫说明身份和来意——“我是咱们单位老职工闵明兰和王光永的儿子,从上海来的,就想替我母亲看看”——这份跨越山海的深情很快在中心传递开来。
中心老领导李复春同志回忆道:“我记得你母亲,也认识你父亲。”提起往事依旧娓娓道来,熟悉得仿佛故人仍在身边。这令王兴南先生大为触动,“没想到这么多年了,还有人记得这么清楚。”
中心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杜显获悉后,立刻放下手头工作,率班子成员热情相迎,主动陪同王兴南先生参观中心。“老前辈是我们大兴安岭林草的功臣,是我们的家人。家人远道而来,我们必须接待好。我代表国有林监测中心欢迎您回家探望!”领导的话语真挚热烈。原本王先生计划中的“悄悄之行”,立刻升级为一场温馨而正式的接待。在中心领导的热情陪同下,王兴南先生走进单位,参观了记录中心发展历程的展示墙,时隔多年,大兴安岭林草子弟再次感受到了记忆中的挚爱土地和久违的集体温暖。
2025年8月22日上午9时,国有林监测中心举办座谈会,中心副主任闫平,中心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杜显等领导代表中心出席,与王兴南先生一行3人亲切交谈。
座谈会上,中心副主任闫平动情地回顾了老一代大兴安岭林草人艰苦奋斗的峥嵘岁月,详细介绍了近年来林区在生态保护、技术进步、绿色发展以及民生改善等方面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关切地询问了老人的身体状况,表示中心永远是老一代林草人的家。
谈话间,模糊的记忆愈加鲜明。故乡单位的热情、领导同事的真挚关怀、林区面貌的巨大变化深深触动了王兴南先生。“我虽然离开大兴安岭多年了,但这里的山林、这里的人熟悉得好像从未离开过。今天替我母亲回家探亲,看到这一切,我真的太感动了。我父母把他们最好的岁月留在了这里,你们没有忘记他们,这份情义无价。”深受触动的他当场表示,“为了表达我们全家的感激之情,也代表我父母向曾经的战友们致敬,我个人想捐出1万元人民币,希望能用于慰问单位里所有80岁以上的老前辈,为把一生奉献给大兴安岭的前辈们添一份温暖。”
这一突如其来的暖心决定,让在场人员无不动容。办公室主任姜立新代表中心郑重接收了这份沉甸甸的心意。
主持座谈会的中心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杜显郑重表示将专款专用,确保把这份来自黄浦江畔的温暖情意精准送达到每一位林草老前辈手中,并进一步慰问关怀所有退休职工,照顾好他们的晚年生活。
人事处副处长孙云涛详细整理了单位80岁以上44位老林草人的详细信息。王兴南先生接过文件,不停地看着这一个个名字,十分动容:“太好了,还有这么多老同志,真好。我要把这份名单带回家,读给我妈听,她一定很开心。”
“我妈很怀念大兴安岭,她是1937年生人,今年都88岁了,这么多年,她那一辈的老同志很多都过世了,一回想起来就伤感,我也不敢跟她提这些事,就怕她伤心。”王兴南先生感叹道,“这下好了,她还能再看看曾经的老同志。”
“我那时还小,但已经记事了,对那时的印象格外深刻。冷啊,太冷了,冬天的时候吃饭,一口嚼完脑袋都跟着疼。”
“是啊,那时候雪下得老大,还冷,冻得透透的。屋里得专门留人看着,不然晚上门都给冻上了,哐哐砸完冰才进得去。”
在那样艰苦的年代,大家靠双脚踏遍深山,穿越林海,还要提防野生动物的袭击,意外受伤不在少数。大兴安岭的冬冷得刺骨,滴水成冰,仿佛整座城都冻上了,但冻不上满腔的热血和一颗颗跳动的红心。身在最北方,心向党中央,这是大兴安岭老一辈林草人的真实写照。
林草系统是一个大家庭,大家一起组队出外业做林调,同甘共苦共克时艰。在艰苦的日子中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即使分隔多年,但情感在时光的冲刷下却愈加厚重。
一山广袤林海,半部加区城史。
老一辈林草人爬冰卧雪、风餐露宿,献了青春献子孙。年轻子弟们传承父母矢志不渝的林草精神,源源不断为大兴安岭林草系统补充新鲜血液,代际相承,永不言弃。
浅碧深红,压弯林海春秋。薄叶厚雪,覆满一山夏冬。
“我这次来,也是作为从大兴安岭林草走出的子弟汇报一下,没给咱们单位丢脸。”王兴南先生笑道。
“大兴安岭林区就是天然的森林氧吧。”王兴南先生感慨,“氧气对人的健康太好了,还得是森林。”
“林区的空气好啊,”与王兴南先生同行的朋友也一同感叹,“我一落地都差点醉氧。这儿也太好了。我近视多年,眼睛一直不太舒服,待了两天感觉眼睛都亮了。”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林草人的共同努力。座谈会上,王兴南先生对老一辈林草人和新一代林草人表达了崇高的敬意,坦言他们影响了林草子弟的一生。“虽然我们在不同领域从事着不同事业,但一定会继承老一辈的光荣传统,为社会作出贡献。”
“现在大家出外业还这么辛苦吗?”王兴南先生关切道,“我还记得我爸妈那时候,外业太艰苦了。”
“现在好啊,”中心副主任闫平感叹道,“生活条件比我们年轻的时候好太多了,现在科学技术进步了,设备更新了,单位条件好了,大家出外业时更有保障了,也没有后顾之忧了。”
虽依旧辛苦,但林草事业总是如此,无论是荒山野岭还是深山老林,再偏僻的无人区也会出现林草人的身影,林业调查和野外作业总需要人去完成,祖国的青山绿水和广袤林海也总要有人去守卫。从最初的大兴安岭规划院、设计院到如今的国有林监测中心,中心几经变革更名,但肩负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重任从未放下,守卫北疆林海和践行绿色发展的初心也从未更改。
弘扬林草精神,矢志生态文明,扎根祖国最北方,守护生态安全北大门。这是一代代大兴安岭林草人前仆后继、接续奋斗的有力写照。
从黄浦江畔到林海雪原,岁月流转温情永存。从东方明珠到北方林海,跨越千里真情不灭。大兴安岭林区的青山绿了又白、白了又绿,黑土覆雪冻成了白,冻白了又暖成黑。春去秋来,寒来暑往,老一辈林草人的黑发任岁月染成了白,却再也无法白了再黑,但不变的是满腔热血、一颗红心。
凛冬易至,热血难凉;容颜易老,温情难消。岁月不改情浓,这次特殊的“探亲”,不仅圆了一位八旬老林草人的归队梦,更演绎了一场跨越地域、代际的深情接力,生动诠释了大兴安岭林草系统尊老敬贤、代代相承的深厚文化底蕴和血脉相连的集体温情。
来源 | 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宋佳华
扫描二维码
提供环境新闻线索
环境新闻线索征集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