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讲好美丽上海建设故事,市生态环境局举行新闻发布会
最新动态
讲好美丽上海建设故事,市生态环境局举行新闻发布会
2025-08-162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也是全面推进美丽上海建设的重要一年。8月15日上午,市生态环境局召开新闻发布会,结合全国生态日主题和美丽上海建设,介绍最新推出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和引导市民广泛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活动。发布会由市生态环境局一级巡视员、新闻发言人柏国强主持,市生态环境局法规处、水和海洋处、办公室(宣传教育处)和徐汇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出席并回答记者提问。

微信图片_2025-08-15_150114_784.jpg

一、推出生态环境领域惠企措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近年来,我局持续出台优化营商环境的惠企政策措施,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优化营商环境协同增效

一是提高环评审批效能。概况为四减减项目——对环境影响小、环境风险可控的46个项目类别实施豁免环评;减材料——环评全程通过“一网通办”实行“不见面”审批,企业提交的材料从改革前11项压减至目前的4项;减时间——实际环评审批时间缩短至法定时限的一半(法定时限报告书和报告表审批时限分别为60日和30日,我市实际为约30日和15日),全市约1/3的项目通过告知承诺进行审批即来即办,一天完成;减环节——推行环评与排污许可“两证合一”审批,实现“一套材料、一表申请、一口受理、同步审批、一次办结”,目前全市近200个项目获益。在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联动产业园区内的5个重点产业(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试点免办环评“一次审批”改革。

二是推行免罚措施。实施轻微违法不予处罚首违不罚政策今年以来,作出不予行政处罚决定145件,累计免罚金额1081.69万元,切实减轻了企业负担,营造了更加公平、包容的监管环境。

三是创新土壤和固废管理机制。依托《上海市土壤污染防治条例》《上海市无废城市建设条例》法治保障,我们建立环境修复+开发建设管理机制在保障土壤环境安全的前提下,缩短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周期;建立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集体系和点对点定向利用豁免机制有效解决小微企业危废处置难、成本高的问题症结。

今年,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部署,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我局近期印发《上海市生态环境领域聚焦提升企业感受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在巩固以往惠企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为企服务,提升企业感受度,深化制度改革和服务举措。提出三方面举措:

一是聚焦制度改革,深化“环评+”审批改革。概况为“三加”环评+空间”——全市113个产业园区都完成了规划环评,我们每年对规划环评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评估结果较好的产业园区的入园项目环评可享受建设项目环评形式降等(报告书降报告表)、环评审批即来即办(报告表告知承诺)、环评豁免(登记表豁免)等简化措施。目前已有72个产业园区纳入联动范围,90%入园项目可享受环评简化,帮助企业早落地、早投产。环评+产业——先后出台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三个重点行业专项政策包,支持本市重点产业发展。环评+项目——对关乎国计民生的交通、供水、医疗等重大项目,建立环评审批“绿色通道”,各级生态环境部门提前介入,指导建设单位办好手续,在守牢环境质量底线的前提下,帮助重大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

二是聚焦精准监管,优化监管方式。对排污单位实施信用+风险分级分类评价差异化监管对4.8万家排污单位通过信用评价体系先分级,在信用评价分级基础上,再综合考虑检查对象环境管理属性(风险因素)实行检查对象分类,通过叠加信用评级分级和监管属性分类情况把检查对象分成ABCD四个监管等级,实行差异化监管与执法。

三是聚焦惠企政策,提高服务质量。用好三个平台升级上海绿色金融服务平台推动金融机构与绿色项目精准匹配,助力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做强科创转化平台推动绿色低碳技术、人才、政策与股权资本、跨国企业、区域资源深度对接,加速技术成果转化;用好“E小二智能咨询平台免费向中小微企业提供“AI+专家咨询”服务,助力降低企业环保管理成本。此外,深化人工智能政务服务应用。探索建设纸制品制造等特定行业环评和排污许可AI辅助审批应用场景,推动危废跨省转移智能办理,开通餐饮项目选址禁设范围查询服务。



二、打造“三链融合”共治体系,推动海洋垃圾资源化利用

2024年我市印发了《上海市海洋垃圾清理“沪海行动”方案(2025—2027年)》,沿海沿江各区相继出台海洋垃圾清理行动方案,聚焦岸线清洁度提升开展海洋垃圾清捞工作。当前,为进一步提高海洋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上海根据自身产业优势,打造集循环链、价值链产业链一体的海洋垃圾“三链融合”多元共治体系,实现“政府搭台赋能、企业统筹实施、社会广泛参与、市场多元造血”的海洋治理新模式。

目前,该模式将以组建沪海联盟形式,召集相关社会团体、行业优质企业等,围绕海洋垃圾打捞、认证、处理,以及资源化利用等环节整合三链资源。打捞方面,由市级职能部门、各区职能部门、各专用岸段管理主体等实施,并通过不定期组织公益净滩等增加打捞频次;认证方面,在较为成熟的海洋塑料认证的基础上,拓展到垃圾衍生燃料、玻璃、金属等全品类,由环保产业协会牵头联合有认证能力或者成熟产业链的企业(如挪亚、华测、蓝景等),利用电子围栏、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开展国际国内双认证;处理方面,由资源再生的行业优质企业(如柏尔菲、英科再生、百事等),通过造粒、重塑等工艺,变垃圾为高附加值原材料或者产品;资源化利用方面,最后通过包囊、服饰、手伴、装饰品等制造企业制造出产品进行销售。所得利润通过联盟企业间战略合作或合同约定的形式,逐步实现参与企业或者部门的利益共享。

政府层面,将充分体现“搭台”扶持的作用,正在推动海洋垃圾联动碳普惠的方法学研究,开拓海洋垃圾末端利用的市场和场景,提升海洋垃圾循环利用的溢价效应另外,也将积极引入如农发行、浦发银行金融机构,助力联盟成员用好绿色金融。会后,“沪海联盟”启动仪式将马上举行

未来,上海还将制定海洋垃圾治理的配套规范标准,动态跟踪评估联盟运行效果,为海洋垃圾治理提供制度保障。通过这一系列举措,上海力争探索出一条打造海洋垃圾循环利用产业集群的模式,推动海洋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共进。



三、推出第一批生态研学路线,引导市民广泛参与

为弘扬生态文化,进一步推进美丽中国全民行动,更好聚焦和分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结合超大城市生态环境特点,整合生态文明教育资源,融合City Walk等学习生活新时尚,将优质的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串点成线,组织青少年等群体开展生态研学活动。近期,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各区推荐生态研学路线,从中优选出第一批11条生态研学路线。

在点位安排上串点成线,突出特色。每条路线一般包括2~4个场景,含各类环境教育基地、环保设施开放单位、低碳设施、生态环境科普基地、绿地公园、郊野公园、自然景观

在研学形式上因地制宜,寓教于乐。通过参观探访、趣味活动、游戏互动、实践课堂、环境调查等各种形式力争好玩有趣、入眼入耳、入脑入心,实现沉浸式研学体验

在研学内容上,承载丰富,贴近需求。路线主题包括:生物多样性、低碳生活、环境教育、水环境保护等等。比如徐汇区推荐的路线,名称是“自然呼吸:徐汇西岸生态艺术‘骑’漫游”,具体从西岸自然艺术公园出发,沿徐汇滨江一路骑行至西岸漩心艺术展厅,通过这种观、学、思、悟,感受自然生态和人文艺术的融合之美。

为讲好每条生态研学路线的故事,方便市民详细了解路线信息,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制作了每条路线的视频将在今天起陆续发布。接下来,还会指导推动各区开展生态研学活动,推出更多研学路线,努力让生态研学与美同行成为美丽上海建设的一张鲜亮名片

微信图片_2025-08-15_152933_765.png


四、徐汇区全新升级环保数字人,提升公众互动水平

徐汇区今日正式推出全新升级的环保数字人,分别叫徐小美(女)、徐小凌(男),其命名寓意为“美丽徐汇”,徐汇区生态环境局以“小美”“小凌”亲切形象,既表达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是对美丽城区不懈追求愿望,又希望以数字化方式做好与公众互动,为环保事业增添新活力。

新数字人采用了更先进3D建模技术,形象更加逼真、灵动,外貌、服饰等元素融入了更多环保与徐汇地域特色。搭载了全新人工智能交互系统,除了能够准确解答各类环保知识疑问外,还能针对不同受众需求,提供个性化环保建议。整合了海量环保知识库,确保能为公众提供更全面且专业的信息。

新数字人迭代更新具备三个特点:

提升逛展体验。之前六五发布的数字人以单向科普为主,而新版数字人搭载了更智能的识别系统,能精准理解群众的提问语境,实现“问答式”实时互动,让群众从“被动听”变为“主动问”。还能通过现场主播实时传送,让观众沉浸式感受“云展播”功能。例如,生态日宣传活动现场,主播带着观众参观展位、介绍展品,并将画面、音频实时传送数字人屏幕,大大提升现场感和亲临度。

融合互动渠道。线上,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移动应用等,市民可观看数字人参与制作的环保科普视频、政策解读短片,还能线上提问、交流、评论、分享;线下,在社区、学校、商场等人流密集场所,以大屏互动、机器人实体等形式,与市民当面互动,将题库喂料数字人,实现数字人大屏随时提供环保答疑服务。下一步,还将和区委宣传部合作,动员徐汇数字人“徐小宣”一起科普环保知识;再与教育部门合作,让数字人走进课堂协助教师进行环保课程教学。

升级行动引导。从单纯的知识传播者转变为环保行动引导者。新版数字人不仅是“科普员”,更是“行动引导者”。比如数字人发出低碳倡议、无废联盟活动,将环保理念转化为可践行的生活建议和行为,带动更多人群加入绿色低碳行列。还能联动策划活动,如发动环保志愿服务、组织开展鸟类摄影展活动、发布生态研学路线,实现从“宣传”到“发动”的闭环。

图片13.png

摄影:陈志毅

供稿:局办公室


编辑:张玉洁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