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四川 | 治气不扰企!来看四川这地有什么执法新花样→
最新动态
四川 | 治气不扰企!来看四川这地有什么执法新花样→
2025-08-085

今年以来,四川省生态环境厅致力于优化大气环境执法方式,持续探索既能筑牢大气环境安全底线,又能为企业松绑减负的新路径。在这场关乎生态效益与经济活力的平衡术实践中,如何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既守住大气环境底线,又不干扰企业正常生产?成都市新都区给出了答案。

今年初,生态环境厅先后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助推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与《全省生态环境保护执法系统关于“规范涉企检查 优化营商环境”的12条措施》,从优化环评审批、推行柔性执法到规范涉企检查,为全省大气污染防治执法划出了“既严管又厚爱”的鲜明导向。为推动相关决策部署更好地落地见效,新都区敏锐把握相关部署的核心要求,创新推出“无事不扰—告诫说理—行政处罚—监督整改”渐进式执法模式,构建起污染源监控“三级”预警处置体系,在大气污染防治的“严”与“暖”之间找到了最佳平衡点。

“以前怕检查,担心停产。现在不一样了,有问题先提醒我们改,改不好还有人帮着找原因。”这是新都区一家涉气企业负责人的真切感受。这种变化,源于新都区对执法逻辑的重塑:不是放弃监管,而是通过“分级响应”让执法更精准。

针对VOCs浓度这一关键指标,新都区科学设定1.8mg/m3(强化管控)和2mg/m3(日常监管)两类PID预警触发值,形成“企业自查—镇街排查—执法介入”的三级响应链条。

首次预警,企业自主排查整改,充分释放市场主体的主动性;1小时内未改善则触发二次预警,由镇街开展排查;若问题仍未解决,成都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总队新都支队再依法介入。这种“阶梯式”处置,既避免了小问题拖成大麻烦,又让企业在整改中学会规范经营,打破了“一罚了之”的简单化思维。

“这绝非对污染的‘放任’,而是用‘善作为’实现‘巧监管’。”新都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解释,通过“抓大放小”,有限的执法力量得以集中攻坚突出问题。

2025年以来,全区共发起、处置站点预警80次,55家企业在镇街指导下完成整改,仅4家因严重违法且整改不力被处罚,罚款金额85.245万元。

看似“宽松”的背后,是对生态底线的坚守——截至7月26日,新都区PM2.5浓度降至31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8.8%,优良天数达167天,在全市排名第6位,空气质量持续稳居中心城区前列。

执法有了温度,更需精度加持。新都区深知,“无事不扰”的前提是“精准发现”。依托全区439个“天眼”摄像头,新都区整合各类系统,构建起“1+8+N”立体数据基座和组团式监测网络,并新建7套FID、55套PID监测设备,为2200余家涉气工业企业及家具园区、现代交通产业园区等重点区域筑起“小规模组团式”VOCs电子围栏,自动捕捉污染物高值区域。结合大、中、小三种气象分析算法,监管人员能以1小时为尺度,实现100米至5公里范围的精准溯源,问题发现时间缩短50%,溯源精度高达85%。如今,执法人员无需“大水漫灌”式检查,通过数智平台就能锁定污染源头,让“靶向治污”从理念变为现实。

从刚性约束到柔性引导;从卫星遥感、激光雷达的科技赋能,到企业自查、镇街帮扶的协同发力,新都区的实践为全省大气污染防治执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下一步,全省将持续推广新都等地区的创新做法,让执法既有“长牙带刺”的力度,又有“春风化雨”的温度,在守护蓝天白云的同时,为企业发展营造更优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迈向新台阶。


来源 | 四川生态环境


扫描二维码

提供环境新闻线索

环境新闻线索征集


往期回顾


湖南丨监测数据:见证“锰三角”华丽转身

湖北 | 湖北省生态环境厅与十堰市举行工作座谈

广东 | 志愿净滩,守护海洋生态环境!广东各地在行动央广网 | 山西首部生态题材音乐剧《塞上绿洲》唱响右玉精神绿色赞歌

央广网 | 山西首部生态题材音乐剧《塞上绿洲》唱响右玉精神绿色赞歌

中国网 | “魅力之光”核科普夏令营海南开营 探索科技与文化融合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