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名家笔谈 | 莲花池
最新动态
名家笔谈 | 莲花池
2025-08-081

莲花池为什么叫莲花池?

因为莲花池本身像一朵莲花,或者像一片荷叶。池的形状是一个旷阔的大圆,池水碧绿幽亮,水面泛着天光,池的圆弧偶或存在凸凹的地方,但整个池塘,像一朵巨大的开在城市中的莲花,或者一片巨大的漂在城市的荷叶,成为城市的一片安谧幽静之所在。所以,它叫莲花池。

但像莲花荷叶的池塘多的是,为什么它就叫莲花池?

因为莲花池本来就种着莲花,长着莲花,开着莲花。它不只是因为长得像莲花,更因为长满了莲花。春天冒出来青嫩的莲叶,夏天爆开了鲜亮的莲花,秋天举起了饱满的莲蓬,冬天,莲杆枯瘦成了一种风骨,但池塘周围的汉白玉围栏上,依然盛开着雪白的莲花。因而,它便叫了莲花池。

但是种了莲花的池不止一个,为什么只有它叫莲花池?

因为莲花池老早就叫莲花池了。相传,金国皇帝完颜亮喜爱莲花,在金国都城种了许多莲花,但总是长不好,他给群臣说,远方有个西湖,莲花长得非常美,我们是不是把都城迁到那里,那样我们的都城就生机勃勃了。于是,他把都城从哈尔滨迁到北京,西湖改名莲花池。从此北京就有了莲花池。

莲花池不只是一个名字,莲花池是一部历史。

走在莲花池公园,我在湖畔的侯仁之纪念角看到了一句话:“先有莲花池,后有北京城。”这句话写在中国当代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的名字下。它是侯仁之的一个历史考证。

这个考证的结果是,莲花池是北京的发源地。

莲花池是北京的发源地,这个发源的“源”,其实是具有特指意义的“源”,是指北京的水源地。就是说,先有了莲花池作为水的发源,而后有了北京作为城的发源。金代皇帝完颜亮定都北京,把西湖改名为莲花池,距今不过800多年,但是,实际上,莲花池之前的西湖作为北京的水源地,至今却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北京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是燕国的都城,称为蓟。莲花池当时在蓟城的上游,叫西湖,是蓟城的水源地。如郦道元在《水经注》里所说,西湖“盖燕之旧池也”。作为战国七雄最小的燕国,燕国在战国烽烟中被秦国所灭,但国破湖在,西湖一直是蓟城的水源地。之后,至秦,至汉,至唐,至辽宋,西湖始终是北京的水源地。直至金人的铁骑攻破北宋,完颜亮将金都迁至北京,改称为中都,把西湖改成了莲花池。西湖—莲花池,依然是北京的水源地。莲花池流出的河,流成了莲花河,也流成了北京的一条水源河。

再后,蒙古人的铁骑踏平了金人的中都,莲花池作为金中都的水源地,水量不足以承载蒙帝国雄心勃勃的世界大都市建造,元朝便追着高粱河水源改址新建了元大都,莲花池便失去京城水源地的地位,沦为城郊洼地。至明,至清,至民国,莲花池成了京城的郊游地,成了京西的莲藕产地,成了郊外的荒草地。及至后来,成了北京的养殖之地,并由养殖之地成为蓄洪之地,由蓄洪之地成为排污之地,由排污之地成为垃圾之地,以致现代化的北京西站兴建时,几乎覆盖其上,欲使之永远地沉入地下,彻底地,消失。

莲花池见证了一种历史:水可以定都也可以废都。水以生态之旺而兴,也以生命之枯而废。莲花池由是见证了一种自己:水可以兴己也可以废己。就在莲花池距生命之源越来越远,生命之源意义越来越被漠视甚至遗忘的时候,侯仁之出现了。他说,莲花池是北京的生命源头,没有莲花池就没有北京城。他阻止了北京西站覆盖莲花池,终使莲花池保留。

莲花池的意义在于,它使北京知道:城从哪里来。

侯仁之纪念角与北京西站只有一墙之隔。这本身是一个绝佳的设计。它们互为见证,见证莲花池以3000年历史,解读城与水的关系。

我在莲花池看着莲花池,怎么看,莲花池都是一片巨大的荷叶,而这巨大的荷叶,就是一面巨大的镜子。

这镜子,把天空、白云、花草树木和林立楼群照在里面,照出了一幅自然与城市的水下立体倒影。倒影之上,摇曳生姿的莲花与叽叽鸣叫的鸟雀闹着,闪着雪光的白鸭和寻寻觅觅的灰鸭游着,它们同一时刻游在了水里也游在了天上。突然,鸭们被什么惊动,呱呱呱飞起,又扑棱棱落下,摇得一池绿水被搔了笑腺,禁不住笑了起来,笑出了满湖的涟漪。一湖的水,一湖的天,一湖的倒影,被嗦嗦嗦摇碎。许久,静了下来,忽又被鸭们骚动,忽又忍俊不禁。

这镜子,就是一面承载生灵婆娑的水镜,把一切动和静都揽入汉白玉栏杆环绕的水域之中。栏杆之外,草坪、绿篱、小径、树带,以及树木间的人和鸟们,或喧闹或悠然,抱着湖,围着湖,绕着湖,铺伸延绵。树带之外,是城市的建筑,高楼、大厦、长殿、尖塔,现代与古典风格交织,高高矮矮,参参差差,丛林般耸立着,围着湖,围着这片绽开在城市楼群里的绿意融融的荷叶,行着心向往之的注目之礼。

莲花池俨然就是公园的圆心,俨然就是城市的圆心。池水清碧着清碧着,清碧向花树的斑斓,花树斑斓着斑斓着,斑斓向城市的耸立,城市耸立着耸立着,耸立向远处的群山……城市像是被莲花池辐聚而来波叠而来,又像是被莲花池辐散而去波叠而去……这构图,也许就是城市之源和它的形象示意?

我忆起又一个关于莲花池的说法,说莲花池为什么叫莲花池,因为莲花池最早的源泉,就是喷薄而起的喷泉。泉水从地底喷出来的时候,在空中喷起一米之高,恰似湖水擎着一朵冰清玉洁的水莲花。水莲花落下来,就落成了波叠而来和波叠而去的湖泊,落成了满湖绿茵茵的一片片小伞一样的荷叶,也落成了覆盖其上的绿莹莹的一片大湖一样的荷叶,然后就有了莲花池的名字。

现在,莲花池没有自己的涌泉却依然水波荡漾,那么它的水,从何而来?

顺着水脉溯源,莲花池的水来自玉渊潭,玉渊潭的水来自永定河,永定河的水来自桑干河,桑干河的水来自灰河,而灰河的源头,是被称为“华北水塔”的山西管涔山。我在北京看到了来自山西故乡的水!难怪看见莲花池的时候,就生发了一种感动激动,原来,这是一种来自故乡的血脉相连、心脉相通的亲切。

河流穿越群山而来的水脉灵脉,在城市,由纵横在地上地下的水网传导进入人的血脉心脉。莲花池早就与城市水网连在一起了。多少年来,城市开着挖掘机器疏浚河湖,清通了地上水脉的栓塞淤堵;城市开着钻地机器铺筑管线,延伸了地下水脉的流畅通达;城市开着净化机器清剿污染,滤净了河湖水网的秽浊污垢。于是,城市的水流或在绿茵掩映间清澈出没,或在岸草簇拥中澄碧流过,水和人都洗掉了黑水时代的忧愁。城市的湖泊敞开怀抱拥抱人们,人们也愿意把自己的影子投进水里,对影自美。

就在莲花池和莲花河畔,中国当代生态文学作家叶梅曾经写道:“我家居住不远的莲花河,每年夏天也能闻到臭味,从桥上经过时,不忍探头但咬着牙还是想看个究竟,只见发黑的河水纹丝不动,就像一个酱缸似的在发酵,散发着一阵阵刺鼻的臭味。我想扭头逃开,但不知为什么,腿却迈不动,心里一个劲地想,这可怎么办?这可怎么办才好啊?”

她忧患着焦急着,之后终于看到了莲花河的改变。

于是她在写看到福州的流花溪由污染丑陋变成清洁美丽的时候,不由想起了北京的莲花河,而在莲花河的芦苇青草和流水声响里,她心脉动了,感到了“一种安逸和欣喜”。

上善若水。世界之最善,是清洁之水。好水若善。

流进莲花池的水,是来自自然世界的水,是波光粼粼的透着灵气的水;荡漾在莲花池的水,是经见过城市世界的水,也是波光粼粼的透着灵气的水;流出莲花池的水,是流过现代人间的水,还是波光粼粼的透着灵气的水。莲花池的水,虽然只是北京之水的“荷塘一叶”,但它是独特一叶。

它的独特在于,它是水之历史和城之历史的源头一叶。

水的发源,比城的发源,早了许多许多。没有城的时候,没有国的时候,甚至没有人的时候,就有了水的发源和水。只是,那时候,水发源于自然,流走于自然,给花草树木汲,给飞禽走兽饮,却没有人吸吮。那时候,人类生命尚在水的孕育里,尚在自然的进化里。人的生命远远晚于水的生命。

然而,人的生命诞生之后,就与水的生命融在了一起。

自然诞生了人类,人逐水而奔,逐水而居,逐水而城,逐水而社会,逐水而国家,逐水而历史。莲花池的发现,莲花池的追溯,让北京看到了最早的北京,看到了最早的发源,看到了最早的水脉,也让北京看到了现代向历史的礼让,看到了城市与自然的和谐,看到了——现代以和谐对接未来。

城市不仅知道了自己从哪里来,而且知道了自己往哪里去。

莲花池是一湖水镜,城市在里面找见了自己。

 

作者介绍:山西省作家协会生态文学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山西省散文学会副会长

本文来源于《世界环境》2025.02期名家笔谈栏目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