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德州市生态环境局夏津分局联合夏津县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在舜泉社区开展了绿色小课堂之“瓶添绿意?创意再生” 变废为宝活动。活动一开场,就被叽叽喳喳的小朋友和笑盈盈的家长们围得满满当当,这场藏在社区里的环保实践课,正悄悄把 “无废城市” 和低碳生活的种子种进每个人心里。
01. 初识 “变废为宝”,开启环保新认知
“这些空瓶子留着有啥用呀?我家好多都直接扔了呢!” 一个小朋友指着桌上的瓶罐好奇地问。志愿者拿起社区提前收集的玻璃瓶、塑料瓶,像变魔术似地展示:“可别小看它们哦!这些瓶瓶罐罐只要动动手,能变成花盆、笔筒,甚至艺术品呢!”
理念播种
“这就是‘无废城市’的小秘密 —— 让废品再上岗,既省资源又低碳,咱们每个人都是环保小卫士!” 工作人员竖起大拇指说道。大人们边听边点头,手里的空瓶仿佛突然有了新生命。
02.巧涂颜料,废弃瓶变身肌理画
“我要给瓶子穿彩虹衣服!” 小朋友们拿着笔刷,跃跃欲试地等待志愿者姐姐们分发材料。志愿者们也早已忙碌起来,他们按照颜料和石英砂 2:1 的比例混合搅拌,很快就调出了带着颗粒感的肌理颜料。工作人员拿着调好的颜料演示:“大家看,这样涂在瓶子上,会有凹凸的质感,像小山坡一样哦!”
桌上的玻璃瓶瞬间成了孩子们的 “画布”:有人蘸着绿色颜料点出小草,有人用蓝色涂出海浪,还有阿姨教小朋友用海绵拍出星星点点的纹理。每一笔涂抹都是对废弃物的重新定义,孩子们在创作中真切感受到,原来那些即将被丢弃的瓶罐,能在巧手下焕发新生,这正是 “变废为宝” 最生动的诠释,也让 “无废” 理念在指尖的色彩里慢慢扎根。
变废为宝
这看似简单的涂画,意义可不小。将废弃瓶改造成肌理画,是 “变废为宝” 最直观的体现,让原本可能被丢弃的瓶子有了新的价值,减少了垃圾的产生,这正是 “无废城市” 建设中废弃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的生动实践。同时,这个过程也让大家在动手创作中体会到低碳生活的乐趣,原来环保可以如此有创意。不一会儿,原本灰扑扑的瓶子们排起队,像一串五颜六色的小灯笼,在桌子上闪闪发亮。
03. 数字炸弹暖场,等待时光也欢乐
原本可能被丢掉的玻璃瓶,今天成了宝贝。等它晾干时,来玩 “数字炸弹” 吧!1—100 的数字猜起来,欢呼和 “踩雷” 的笑声填满等待时光。笑声未落,就有孩子喊:“晾干啦!” 小身影立刻聚回,眼睛亮晶晶盯着自己的瓶子。从游戏兴奋到创作期待,情绪自然转换,这是专注力的萌芽。
微凉的玻璃瓶上藏着小心思:有的贴方形窗户,有的瓶底粘小门,最可爱的是窗户边画竖线的,小朋友说 “这是栏杆呀”!简单贴纸和画笔让玻璃瓶成了独一无二的小世界。这变废为宝,正是 “双碳” 理念的实践 —— 循环利用减少碳排放,赋予物品新价值。孩子们互相打量,兴奋变成爱惜,手轻轻地怕碰掉贴纸。这是对劳动成果的珍视。在等待、创作与欣赏中,玻璃瓶获新生,环保种子也种进孩子心里。这样的行动汇聚起来,能为 “双碳” 添力,也让孩子收获快乐与成长。
获得感悟
活动最后,大家开心地举着自己制作的发光小夜灯合影留念。孩子们自豪地展示成果,家长们也感受到了旧物新生的喜悦。这场活动让废弃玻璃瓶成为环保教育的生动载体。当亲子合作的作品被带回家,不仅是温馨回忆的见证,更是“节约资源、循环利用”理念的延续。正如那些被赋予新生命的废品,亲子间的默契与环保意识也在创作中悄然生长,成为守护地球的小小力量——毕竟,让“废物”发光的,从来不是魔法,而是每双愿意行动的手,每颗热爱生活的心。
德州市绿色"第二课堂”项目是2025年山东省青少年生态环保教育实践系列活动子项目,由夏津县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组织实施,以少年儿童和家庭为核心,以环保习惯养成为目标,以自然探索、科普实践、文化融合与长效行动为主要内容,全年计划开展15场活动,带动亲子家庭做环保理念的践行者和传播者,实现“小志愿”助力“大环保”。
来源 | 山东环境
扫描二维码
提供环境新闻线索
环境新闻线索征集
往期回顾
福建 | 福建省通报第八批建设项目环评文件编制质量问题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