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 | 江西“生态哨兵”用汗水铸就“真准全”数据
2025-08-051
▲监测人员在60米高的平台上作业。
三伏天的赣鄱大地,热浪翻滚。当多数人躲进空调房避暑时,江西省生态环境部门有一群人,顶着高温攀上60米高的烟囱平台、躬身于荒草丛生的地下水井、穿行于密不透风的森林……他们就是生态环境监测人,用汗水校准每一组数据,为美丽江西筑起生态防线的“第一道哨卡”。
7月酷暑的正午,南昌方大特钢烧结车间顶楼的钢制平台温度高达45℃。监测人员肩扛30公斤的设备,沿着悬空的Z字铁梯,一步步攀上60米高的废气排放口。在不足15平方米的平台上,他们如同置身“铁板烧”,却要全神贯注地保持仪器稳定运行3小时以上。
“数据波动0.1%都可能影响治污决策,再热也得死守精度!”技术骨干肖满成的声音被轰鸣的机器声淹没,但他的眼神始终紧盯监测屏幕。汗水顺着安全帽滴落,浸透了工装,他和队友们最终完成了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关键数据的精准比对,为污染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同一时间,在新余市郊的田间地头,另一组监测人员正跪在滚烫的水泥井沿旁,操作绞盘提取地下水样本。技术员邓小洲的双手被高温手套捂得发白,却仍小心翼翼控制取样器下沉至水位下1米。“手套里能倒出半杯汗,但绝不能滴进样品瓶!”他笑着说。
这些水样数据将汇入全省地下水“体检地图”,成为评估饮水安全的重要依据。尽管烈日炙烤,监测团队仍严格按照规范完成9个点位的丰水期采样,确保数据真实、准确。
在九江的密林深处,监测队员陈安和同事们正穿行于荆棘丛中,开展森林样地调查。本次森林样地监测内容主要涉及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等几十种。
“蜱虫钻进裤腿是常事,最怕是遇到毒蛇。”翻看陈安的野外笔记,每页都浸染着汗渍和压印的叶脉痕迹。突然暴雨倾盆,他本能地用身体护住监测设备。“这些样的数据是生态保护的‘基因库’,十分珍贵!”一个月来,陈安带着队友安全、高效完成了野外调查任务,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和方案及时上传监测数据。
“环保铁军的‘铁’,铁在数据‘真准全’,铁在使命必达。”江西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负责人如是说。
从鹰潭污染源执法监测队员晒脱皮的后颈,到南昌废气比对现场被汗水浸透的工作服,这个夏天,江西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近400名监测人员的足迹遍布全省。这些高温下的坚守者用专业与担当,正连缀成赣鄱大地的“生态晴雨表”。那些被汗水反复校准的监测数据,都是赣鄱大地生态安全的基石,也是献给绿水青山的最美“绿色诗篇”。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