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新闻茶座
编者按:
2025年7月10日,以“水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第三期环境新闻茶座在京举办。
会上,环境记协主席刘友宾致辞,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会长张波作主旨演讲,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李妍作辅导报告,北京市朝阳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郭昊就北京亮马河治理做地方经验发言,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介绍《碧水之路》报告主要内容,中国环境出版集团编辑张佳分享作家水环境采风作品集《生生嘉陵》新书编辑心得,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清洁生产中心首席专家、研究员孙晓明介绍黄河流域工业水资源利用情况;与会理事会员就进一步做好水生态环境报道做了深入交流。环境记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白志军主持会议。
现将与会嘉宾发言整理刊发。今日刊发实录(6)——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清洁生产中心首席专家、研究员孙晓明介绍黄河流域工业水资源利用情况。
黄河流域工业水资源效率与潜力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清洁生产中心
首席专家、研究员 孙晓明
尊敬的各位领导、媒体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能够参加这次茶座,有机会跟大家学习交流,作为一名环保科研工作者,非常感谢大家对环境科学研究的支持,今天我将结合承担的黄河联合研究项目给大家汇报黄河流域工业水资源效率与潜力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黄河流域工业水资源现状、工业水资源效率评估结果以及针对评估结果提出的对策和建议。
黄河,这条奔腾不息的母亲河,不仅滋养了华夏大地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更以其丰沛的水资源和丰富的矿产资源,成为支撑我国能源化工与原材料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基地,水资源短缺与水环境污染的矛盾突出。黄河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是重大的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总体上,黄河流域水资源总量少而工业耗水强度高。黄河流域大部分位于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水资源人均占有量约为全国的1/4,存在着严重水土流失的情况。十年来,黄河流域GDP占全国比例波动下降,而用水量占比却波动上升,表明黄河流域集约节约的用水之路任重道远。
工业发展是推动社会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而工业园区作为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在我国工业布局中占据核心地位。黄河流域分布着约700个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其中资源依赖型园区尤为突出。这类园区依托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形成了以煤炭开采与加工、冶金制造、石油化工等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些园区对石油、矿产等资源有着不同程度的依赖,但水资源作为基础性生产要素,是所有资源依赖型园区共同的生命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黄河流域包括九个省和自治区,上游的青海、甘肃、宁夏、四川,中游和下游的内蒙、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作为典型的高耗水产业,煤化工产业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特别是几字湾地区,内蒙、陕西、山西煤化工产业园区数量占比超过其资源依赖型园区的50%。
单投入、单产出的水资源效率测度结果显示,十年来黄河流域水资源效率得到了一定提升,且万元工业增加值工业用水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受制于水资源总量少,水效仍有一定提升空间。横向比较各省(区)水效表明,虽然下游河南、山东的用水总量较高,但协同考虑经济产出后,下游的水资源效率明显优于上游,说明上游的用水方式仍存在提升潜力。
为了全面、系统评估黄河流域水资源效率,借鉴经济学的模型方法,我们研究提出全要素水资源效率评价模型。简单说就是把水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政府环境管理力度,工业技术创新水平,工业废水排放,水资源消耗,节水措施等要素纳入评估体系,评估黄河流域水资源的综合效率。此外,除了常规的COD、氨氮等污染物外,我们把特征污染物,如煤化工行业的挥发酚等也纳入评价体系,从而更加精准的识别黄河流域水资源问题,支撑黄河流域高水平保护,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我们通过多尺度递进式评估方法,构建了一套完整的黄河流域水资源效率评估体系。该体系从宏观到微观,依次覆盖黄河流域九省(区)整体层面、重点地级市区域层面、工业园区集聚层面,最终聚焦于煤化工等典型高耗水行业层面。通过这种“区域-城市-园区-行业”的四级递进分析框架,实现了对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多维度、精细化评估,从而系统识别出制约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的关键瓶颈因素,为制定差异化的水资源管理政策、实现黄河流域水资源精准调控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从流域层面看,十年来,九省(区)的水资源效率均值为0.784,未达到有效状态,即此状态下投入指标与经济产出指标的配置水平还不够合理。横向对比结果显示,部分地区,如中下游的陕西、山东等资源配置相对合理,全要素水资源效率较高。水资源动态效率分析表明,九省(区)水资源效率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长水平存在差异,下游地区水环境管理水平较高,水资源效率增长速度也相对较快。通过影响因素分析识别出水资源禀赋系数,工业废水排放强度对水资源效率提升具有抑制作用,而经济发展水平、管理力度、技术创新水平、水污染治理设施、工程投入、节水措施等对水资源效率提升具有促进作用。
进一步深化研究范围,从工业园区层面开展水资源效率分析。选取黄河流域典型煤化工园区开展水资源效率分析,结果显示十年间典型煤化工园区水资源效率波动提升。这个时期实施了“水十条”,相关部门、企业和科研人员做了大量工作,成效显著。同时,不同园区间存在水效差异,部分园区水资源利用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园区评估结果和省际层面类似,水资源效率总体保持增长态势,下游园区水效增长优于中上游,比省际间的增长差距更为明显,说明上游园区受经济发展水平和精细化管理水平的制约,水资源效率提升较慢,对比下游来说存在较大改善潜力。
继续缩小研究范围,针对煤化工行业进行深入的水效分析,行业包括煤制焦、煤制甲醇、煤制乙烯、煤制油、煤制合成氨等。评估结果表明,传统煤制焦行业水效较高,特别是煤制焦行业干熄焦技术的推广,促进了行业水效的提升。煤制甲醇行业,水耗强度或水资源效率均较差,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十年来煤化工行业的水资源效率不断提升,从0.62上升至0.96,水效提升效果明显。同时,细分不同煤化工行业的水效增长率发现,煤制甲醇年均增长率较低。
在研究分析基础上,我们分别从省、园区和行业层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在流域层面,应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严控高耗水行业的布局,严格执行四水四定原则,缺水地区严禁高耗水、高污染项目上马。同时,推动传统产业绿色改造,推广节水技术以及非常规水资源的利用,提高供水重复利用率。此外,要进一步完善市场化机制,鼓励企业进行节水投资,提高水资源配置效率,建立水权交易市场,推动跨行业、跨区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园区层面,应加快推进分质供水与废水的循环利用,特别在综合类工业园区,实施水资源循环利用。结合生态工业理念即上一家的废物变为下一家的原料,应用于水资源利用领域就是通过水资源的梯级利用、再生回用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在园区层面推广实施智慧水务,用现代信息化的技术对园区耗水、排水进行精准管控。实施水效领跑制度,分行业建立标杆企业,带动水资源效率的提升。除此之外,结合低碳、绿色园区转型,借鉴新能源生态治理模式,开展风、光资源的利用。另外就是在煤矿较多的地区实施矿井水综合利用,从而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在行业层面,应针对关键的耗水节点,按照清洁生产理念,推广利用新的节水工艺技术,降低水耗。此外需强化高盐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减少杂盐的产生和处理处置。最后,要加强政策约束和行业标准制定,像水资源管理的制度、准入条件,更新水耗标准等,通过这些措施共同推进工业领域的节水减排,促进高质量发展。
我的汇报就是这些,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扫描二维码
提供环境新闻线索
环境新闻线索征集
往期回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