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经济日报 | 走出黄河流域治理新路
最新动态
经济日报 | 走出黄河流域治理新路
2025-07-161


作为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关键组成部分,甘肃承担着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和生态屏障建设的重任。“十四五”以来,甘肃省以“上游担当”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以生态保护为基、绿色发展为本,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陇原篇章。

生态筑基,筑牢黄河安澜防线。“十四五”以来,甘肃实施了一系列系统性生态修复工程,成效显著。一是水源涵养能力稳步增强。在甘南草原,通过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天然草原产草量和草群高度均达10年以来的峰值。这种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治理模式,为脆弱生态系统修复提供了新范式。二是水质提升实现历史性突破。黄河干流出境断面水质连续9年稳定保持Ⅱ类标准,黄河流域41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7.56%。三是水资源集约利用成效斐然。甘肃地下水超采区面积较2016年减少1059平方公里,严重超采区全面清零。

智慧赋能,创新流域治理模式。面对复杂多元的生态治理挑战,甘肃积极探索科技赋能新路径。通过构建智慧黄河监测网络,在黄河兰州段建成19座水质自动监测站和251套智能监控设备,形成实时监控、报警溯源、实景三维的网格化监管体系。该平台将人工监测范围缩小40%,大幅提升污染溯源效率。通过打造生态科研平台集群,建成甘南草原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9家国家级野外观测站,整合省级重点实验室37家。设立省级生态文明建设重点研发专项,每年投入1000万元支持生态技术攻关。通过推动流域协同治理,甘肃与青海、四川、宁夏建立跨省生态补偿机制,在12个市州的24个县区开展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试点。2024年又与青海签署黄河流域(青海—甘肃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

绿富同兴,培育绿色发展动能。甘肃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植发展实践,探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新路。文旅融合激活黄河文化,依托黄河三峡、黄河风情线等资源,打造文旅新地标;“黄河母亲”雕塑、中山桥夜景成为网红打卡点,带动兰州旅游热度攀升。“生态+”产业多元发展,比如,平凉市打造“康养平凉”城市名片,甘南州发展高原特色畜牧加工,天水花牛苹果入围区域品牌价值百强榜等。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加速,兰州、金昌等市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建成绿色工厂129间、绿色矿山13座。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兰州新区创新推出“丝路碳票”融资工具,17个项目获得气候投融资授信125亿元。

甘肃的探索证明:生态优先不是发展约束,而是转型契机;绿色投入不是消耗成本,而是长远投资;上游保护不是牺牲发展,而是重塑发展逻辑。通过制度创新激活要素潜能,技术变革重构产业形态,空间重组优化功能布局,甘肃正在走出一条具有西部特色的流域治理新路。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清醒地认识到,甘肃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仍面临着水源涵养功能退化风险未根本消除、水资源瓶颈制约凸显、产业结构转型压力较大、流域协同治理体制机制还不完善等多重挑战。未来,需以系统观念破解结构性矛盾,通过制度创新激活生态资源价值,在生态治理协同化、治理体系现代化、要素配置市场化、技术创新自主化等方面实现更大突破,为流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作者系兰州大学黄河流域绿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来源 | 经济日报 作者:张子龙


扫描二维码

提供环境新闻线索

环境新闻线索征集


往期回顾


应对气候变化传播案例(18)| 瓦里关曲线——为了地球的明天

实录 | 第三期环境新闻茶座(4)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多元参与激活水环境治理效能

江苏|泰兴市委副书记、代市长牛世杰带队调研督导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

河南 | 鹤壁如何织密移动源污染防控网?

人民日报 | 镜头里的爱鸟故事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