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实录 | 第三期环境新闻茶座(3)北京市朝阳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郭昊:以河道复兴带动城市更新 激发城市水生态空间活力
最新动态
实录 | 第三期环境新闻茶座(3)北京市朝阳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郭昊:以河道复兴带动城市更新 激发城市水生态空间活力
2025-07-141


环境新闻茶座





编者按:

2025年7月10日,以“水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第三期环境新闻茶座在京举办。

会上,环境记协主席刘友宾致辞,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会长张波作主旨演讲,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李妍作辅导报告,北京市朝阳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郭昊就北京亮马河治理做地方经验发言,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介绍《碧水之路》报告主要内容,中国环境出版集团编辑张佳分享作家水环境采风作品集《生生嘉陵》新书编辑心得,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清洁生产中心首席专家、研究员孙晓明介绍黄河流域工业水资源利用情况;与会理事会员就进一步做好水生态环境报道做了深入交流。环境记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白志军主持会议。

现将与会嘉宾发言整理刊发。今日刊发实录(3)——北京市朝阳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郭昊的地方经验发言。



以河道复兴带动城市更新

激发城市水生态空间活力

——北京市朝阳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 郭昊


尊敬的各位领导和记者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很荣幸参加本次聚焦水生态保护主题的茶座,下面我结合亮马河实践作简要汇报,期待与大家交流探讨。


一、基本情况

坝河是朝阳区四条主要排水河道之一,西起东北城角,东至沙窝入温榆河,干流全长21.7公里,流域面积166.4平方公里,是北京市中心城区重要的排水河道、生态廊道和朝阳区流域面积最大的河系。亮马河作为其主要支流,全长9.3公里。近年来,朝阳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努力打造出以亮马河为重点的8处市级优美河湖。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项目更是荣获2023中国城市更新优秀案例之十大现象级案例、“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评选”最佳实践奖等多项殊荣,成为城市更新的典范。


二、突出问题:治理前状况

1.水源匮乏,水质堪忧。亮马河上游主要依赖东北护城河来水及天然降水,受雨热同期气候特征影响,生态流量极不稳定。水量不足时易形成死水区,溶解氧低,水质为Ⅳ类,这些问题在汇入点加剧了坝河干流的净化压力,是坝河水质提升的重点攻坚方向。

2.污染源复杂,管控难度大。河道两岸管理权属分散,排污单位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监管,污水直排、偷排现象屡禁不止,成为水质恶化的主要推手。水质限制与自然净化能力不足的矛盾突出,这些因素共同导致坝河水体自净功能严重受损。

3.岸线硬化,生态功能尽失。河道两岸长期被混凝土护坡堤坝固化,自然岸线保有率低,缺乏生态缓冲带,水生生物栖息地破坏殆尽,生态系统严重退化,这种生态功能的丧失削弱了对干流的生态支撑,是坝河生态修复的关键。

4.空间割裂衰败,亲水无门。岸上空间碎片化管理,上空线缆杂乱;沿线企业普遍“背河经营”,公共空间断裂缺失,市民绕河而行,宝贵的滨水空间沦为城市消极地带,坝河治理亟需探索滨水空间复兴路径,回应人民期盼。


三、主要做法:综合治理六大工程与创新模式

朝阳区于2019年启动新一轮亮马河综合整治,实施系统性“六大工程”,实现了“水网、绿网、路网”“三网融合”。

1. 河流整治:实施清淤拓宽,恢复水生态系统,实现水清岸绿。

2. 慢行连通:实现滨河步道全部贯通,确保百姓漫步无需与机动车交叉,保障安全与舒适。

3. 桥梁改造:提升桥梁标准,实现桥下行船,打通水上通航瓶颈。

4. 景观亮化:精心设计灯光系统,打造美轮美奂的夜景,使亮马河成为极具吸引力的网红打卡地。

5. 河湖贯通:将亮马河与朝阳公园的湖泊水系连通,活水通脉,提升生态活力。

6.旅游通航:开通东三环至红领巾湖6公里旅游通航线路,贯通18公里高品质滨水绿道,形成“横向串联、纵向通达”的格局,最终建成“1河2湖24桥18景”的综合景观体系。


(一)创新治理模式:“六共”助力

我区坚持党建统领,围绕“四个一流”目标,即一流理念作引领、一流设计作支撑、一流管理作驱动、一流运营作赋能,凝聚社会治理强大合力。创新建立并实践“六共”治理模式,即共商、共治、共建、共享、共管、共赢,凝聚多元力量:

共商聚智:组织政府、企业、专家、市民等各类主体,召开70余次开放式方案研讨会,充分吸纳各方意见,形成最优设计方案和可持续的建设运营机制。

政企共建共赢:探索政府与企业合作共建路径,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共治共管深化:引入并完善多层级“河长制”,明确责任,协同治理河道及沿岸的环境卫生、公共安全、设施维护等问题。


(二)核心策略:“五水”联治

在水环境治理关键环节实施“五水”联治策略,标本兼治:

治污水:采取截污纳管、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等工程措施,有效治理污水直排问题,显著减少污水入河量。同时加强对沿河企业的监管,确保企业达标排放,从源头上控制污水污染。

禁地下水:严格限制地下水开采,保护地下水资源,防止地面沉降。通过广泛宣传引导,提高市民节水意识,减少对地下水的依赖。

用再生水:建设再生水补水设施,将高品质再生水引入河道,有效增加河道生态水量,持续改善水质。合理利用再生水,大幅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缓解区域水资源短缺压力。

蓄雨水:建设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将宝贵的雨水资源收集起来用于河道生态补水,增加河道水量。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提升城市对雨水的吸纳、蓄存和利用能力,减轻雨水径流对河道的冲击和污染负荷。

抓节水:持续加强节水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节水意识,大力推广普及节水型生活器具,减少水资源浪费。通过政策激励和引导,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先进的节水技术和设备,全面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


(三)“四首”经济,激发商业新活力

亮马河沿岸的商业活动与旅游相结合,成为北京旅游消费的新亮点。大力发展“首店、首牌、首秀、首发”经济,提升沿岸城市功能与活力,吸引大量消费者。23个小区直达亮马河,打造18公里“横线串联、纵向通达”的高品质滨水绿道。


(四)品质提升:围绕“1河2湖24桥18景”的总体规划,精心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高品质亲水空间

1.生态修复夯实基底:新增3.2万平方米水生植物、投放8770斤鱼类、新植地被及花卉14.16万平方米。

2.空间贯通无缝衔接:打破物理阻隔,拆除沿河栅栏,将“建筑物—绿地—河道”空间无缝衔接、有机融合。

3.人本细节彰显温度:如确保近岸水域深度不超过50公分保障亲水安全,设置符合人体工学的“13°扶手”、“45cm高座凳”,控制“5毫米木板缝隙”防止卡脚,采用“27米间距灯杆”提供均匀舒适照明等,极大方便市民安全、舒适地亲近自然、享受水岸。


四、治理成效

亮马河治理以“四定”理念引领转型,实现了生态效益历史跃升 ,人水和谐深度优化,以及高质量发展动能持续迸发,成为以水驱动城市更新的新典范

以水定城,构建国际交流水岸

亮马河治理将商业环境与生态环境完美融合,被纳入首批“国家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荣获2023中国城市更新优秀案例之“十大现象级案例”、AHLA亚洲人居景观奖 公共景观类金奖、公建工程类金奖、伦敦国际设计奖2024年金奖、法国设计奖2025年金奖、缪斯设计奖2025年金奖;入选北京市“高质量发展十大经典案例”;荣登北京“网红打卡”地榜单;成为北京崭新的城市会客厅和国际交流地标。

以水定地,构建自然生态水岸

水生态环境实现根本性好转。河道水质从治理前的Ⅳ类,提升并常年稳定维持在Ⅲ类以上水平。生态用水保障率和自然岸线率自2021年以来均达到100%。生物多样性显著恢复,2021至2023年累计监测到鱼类物种达27种,曾消失的土著野生鱼类重现河道。

以水定人,构建生活休闲水岸

彻底改变滨河空间人车混行、绕道而行的状况。系统梳理并新建慢行步道17公里,架设亲水水上栈道、新增便捷步行桥梁,增设2处亲水平台,将丰富的休闲活动自然引向优美的河道空间,极大提升了市民的亲水体验和获得感。

以水定产,构建商业活力水岸

自2019年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建成以来,亮马河商业带客流量同比增长40%-50%,重点商业项目销售额增幅超40%,商业活跃度增幅超32%,打造“首都旅游消费的金名片”。


五、经验启示

1.机制保障是解锁城市内河多重价值的重要路径。以党建统领“六共”模式凝聚多元合力,通过政企共建拓展投入,实施“五水联治”严控污染,依托河长制与“一楼一图”管控保障生态空间,实现支流亮马河II类水质支撑干流坝河稳定III类的协同提升。  

2.三网融合是系统性解决复杂水问题的金钥匙。水网保障健康循环、绿网修复生态系统、路网贯通空间激活功能的深度融合,是打破空间割裂、功能错位、生态退化等系统性难题的有效路径。它实现了治水、营城、兴业的统一,创造出综合价值最大化的治理范式。

3. “生态价值转化”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生态治理深度联动城市更新与经济发展,推动环境颜值转化为经济价值,证明了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

4.人民城市理念是治理成功的根本遵循。从共商共治到成果共享,以人性化设计满足民需,打造“五宜”幸福河湖样板。


扫描二维码

提供环境新闻线索

环境新闻线索征集


往期回顾


光明日报 | 浙江宁波东钱湖:水阔烟深望渺然

南方周末 | 城镇污水处理厂标准修改,改了啥?

中国新闻网 | 海外华媒甘南行:绿海藏西北,印象“反转”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赴四川省调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安徽丨合肥市市长罗云峰:要不断提升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环境治理的颗粒度、精准度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