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襄阳,一座被汉江浸润千年的古城,山水相依处藏着半部华夏文明史。这里有“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的壮阔,有“一江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的灵秀,更孕育着无数文人墨客对天地自然的诗意叩问。
自5月19日起,我们以【“文润襄阳”生态文学采风作品展】为窗,邀您共赏作家笔下的山水长卷——看他们以文学之笔丈量生态之美,在钢筋森林之外,寻回人与自然对话的初心。
我们相信,好的生态文学不仅是自然的赞美诗,更是叩击心灵的警世钟。当笔尖划过纸页,那些被定格的青山绿水,终将成为唤醒更多人环保意识的星火。
襄北岗地上绽放的生态诗花
刘 阳
鄂西北的五月,阳光像被揉皱的金箔,洒在老河口市袁冲乡广袤的田野上。站在观景台上俯瞰,夏诗荷雨村如同一幅山水画卷,麦田的金黄、荷塘的翠绿与光伏板的银蓝交织成锦。然而在五年前,这里还叫下四河淤村,名字里藏着下雨时四条河汊洪水泛滥、水土流失严重的悲剧。
老辈人记得,每逢梅雨季,引丹渠水就会漫过堤岸,将村庄泡成孤岛。村口的土路被雨水泡发成黑褐色的泥浆,行人必须拄着拐杖才能跋涉,鞋底常常被粘泥拽掉。“晴天一把刀,下雨乱糟糟”的谚语,像生锈的犁铧,刻在每个村民的记忆里。
黄土层被雨水切割出狰狞的沟壑,裸露的黏土像大地的伤口。稀疏的狗尾草在风中瑟缩,叶片上蒙着厚厚的沙尘,如同老人浑浊的眼。一位老人弯腰捡起一块坷垃哀声说道:“这土跟石头一样坚硬,种啥死啥。”远处的布谷鸟发出单调的啼鸣,在空荡荡的山梁上撞出回音,像极了村庄的叹息。
村东头的李大爷常坐在百年银杏树下,讲起女儿出嫁的往事。那场暴雨中,迎亲的婚车在村口陷入泥坑,新郎背着新娘蹚过没膝深的泥浆,新娘的绣花鞋陷在泥里,赤脚走到婆家。“宁吃三年糠,有女不嫁李家庄”的民谣,成了压在村民心头的巨石。那时的村庄,连迁徙的候鸟都不愿停留,只有野兔在荒坡上寻寻觅觅,印证着“兔子不拉屎”的窘境。
2018年清明节,王清林站在袁书堂烈士墓前,墓碑上的裂痕像一道未愈的伤口。作为五县暴动遗址的守护者,这位年富力强的乡土汉子,正经历着人生的重大抉择。他1974年出生于下四河淤村,曾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走出村庄,在城里创业跑运输,早已过上西装革履的生活。然而每次驱车经过村口那棵中空的歪脖子槐树,往事历历在目,总会一阵心酸。
“清林啊,你看看这满坡的荒凉与贫瘠,怎么对得起用鲜血染红这片土地的先烈啊!”乡党委书记的话像重锤,直击灵魂。他毅然决定服从组织安排,回村担任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站在村委会旧址前,斑驳的石灰墙上“农业学大寨”的标语依稀可辨,墙角堆着生锈的锄头和开裂的塑料凉鞋。当他西装革履地出现在村民会上,台下响起窃窃私语:“城里的老板回来当村官,能待俩月算他狠!”
王清林没有辩解,而是用脚步丈量全村每一寸土地。在村史室,他翻开布满霉斑的《袁冲乡志》,目光停留在1930年的记载:“袁书堂率赤卫队在此与敌激战,流尽最后一滴血。”指尖划过泛黄的纸张,他忽然意识到,红色基因不该只存在于史书里,更应转化为改变命运的力量。
“想要改变这荒芜的面貌,就得先把土地爷伺候好。”王清林的话带着泥土气息。2021年他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这年冬天,他带领村党支部“一班人”,开始谋划并实施消灭“三荒”(荒坡、荒地、荒场)的工程。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经过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目前绿化面积达2800亩,绿化覆盖率在60 %以上。青松、银杏、樱花错落有致,形成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生态屏障,彻底消除了水土流失的隐患。
全村169户吃上自来水后,改造旱厕的战役提到议事日程。殊不知,厕改绝非易事。七十八岁的张奶奶拄着枣木拐杖堵在门口:“我活了一辈子,没听说拉屎的茅坑还要用自来水冲。”王清林蹲在门槛上,指着墙上的全家福:“奶奶,您孙女过年回来,捂着鼻子上厕所的样子,您忘了?”老人沉默半晌,忽然抹起眼泪:“那丫头说,以后带对象回来,怕人家嫌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全村原来的旱式茅坑最终全部改成了水冲式厕所。
雨污分流工程启动时,挖掘机的轰鸣声打破了村庄的宁静。当排污管道埋入地下,三格化粪池取代了蚊蝇乱飞的露天坑,村民们发现,夏天的蚊子少了,池塘里的水不再泛着白沫。退休教师陈老爷子试着在池塘投放鲫鱼苗,几个月后竟捞出三寸长的活鱼。消息像长了翅膀,很快传遍十里八乡。
最动人心魄的蜕变发生在村中的洼地。王清林力排众议,将30亩荒塘改造成荷塘,从江苏引种太空莲。2021年夏至,第一朵荷花绽放的清晨,他带着村民站在塘边。粉白的花瓣托着露珠,在晨风中轻轻颤动,72岁的李大爷高兴地说:“这辈子没想到,臭水坑能开出这么俊的花。”
如今的荷塘是村庄的诗眼。清晨,打太极拳的张叔踩着露珠穿过九曲桥,鞋底沾着荷香;傍晚,蛙声从莲叶间漫上来,如同大地的心跳。暴雨突至时,躲在观景亭里看雨打荷叶,万千水珠在翠色上跳跃,恍若撒落的碎钻,“夏诗荷雨”的美名,便在游客的朋友圈里传开了。
夏夜的文化广场,是村庄的心脏。太阳能路灯沿着村道延伸,像串起银河的碎星。李大爷推着轮椅上的老伴,沿着荷塘漫步,轮椅碾过青石板的声响,与蛙鸣合奏成曲。“你闻闻,”他凑近老伴耳边,“荷花荷叶的香味,比城里女人身上的香水还好闻。”老太太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眼里闪着幸福的光。
广场舞的领舞是返乡创业的小丽,她的亮片裙在月光下闪烁,脚步轻盈如穿花蝴蝶。旁边的篮球场上,返乡青年小康正在扣篮,球鞋与地面摩擦的声响,惊飞了栖息在银杏树上的白鹭。智能大棚里,王清林正在查看蓝莓苗的生长情况,手机屏幕的冷光映着他晒黑的脸庞,屏幕上跳动的电商订单,像撒在黑夜里的星星。
生态账单上的数字,是最动人的诗行:年固碳量350吨,相当于种植2万棵冷杉;98%农户接入雨污分流系统,净化后的水达标排放。按照村党支部的规划,整合全村资源,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实现村集体年收入突破百万大关的目标。这些数字不是冰冷的统计,而是李大爷家新盖的二层小楼,是小丽直播间里热销的莲蓬,是留守儿童书包里的新文具。
村里的环境改善,吸引了新农人返乡创业。出生于相邻的袁冲村、儿时经常在下四河淤村玩耍的童俊,对这里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大学毕业后在武汉工作,其间回老家散心时,与设计师妻子发现下四河淤村有不少闲置的房屋。这里紧邻生态引丹渠,风景优美,地理位置优越,童俊想在此打造“梦想空间”。其创意结合好政策,项目快速推进。2021年他改造好第一栋院落,后与村集体合作,到第三年8个院落同时建好。当地政府支持公共设施投入,结合红色文化新建景点、完善基础设施。如今这里形成“丹丘觅境”艺术民宿群。
快节奏城市生活下,越来越多都市白领向往慢节奏乡村生活,“丹丘觅境”艺术民宿群凭借生态与人文魅力,吸引襄阳市区、武汉、南阳等地客群纷至沓来。这里不仅是休憩之所,更成为文化交流平台:乡村书画展、诗学研讨班等文化活动接连举办,爱鸟护鸟周等生态主题活动落地,乡村麦田音乐会、新书签售会等艺术赋能乡村沙龙频繁开展。城乡互动不仅为民宿群注入经济活力,更让当地村民通过参与民宿服务、农产品销售等实现就业创业,构建起“乡村引客、文化留客、产业富农”的良性循环。
清晨五点,王清林的闹钟准时响起。推开窗,薄雾中的山峦像淡墨勾勒的屏风,荷塘传来断断续续的蛙鸣。手机里跳出三条消息:农机合作社预约了无人驾驶播种机,抖音直播间需要上架新摘的莲子,还有三位村民想报名参加小龙虾养殖培训。
他套上那双运动鞋,路过葡萄架时,伸手抚过米粒大的花苞,仿佛看见三个月后的景象:游客们提着竹篮,在紫玛瑙般的葡萄串下拍照,空气里飘着自酿葡萄酒的醇香。村道边的公告栏上,新贴的“乡村振兴作战图”里,休闲农业区、红色旅游区、生态养殖区用不同颜色标注,像一幅未完成的油画。
布谷鸟的啼声传来,不再是叹息,而是充满韵律的催耕。我在路边与村民聊天,村民们对王清林有这样的评语:“他让穷沟沟长出金麦穗,让臭水坑开出荷花诗。”这生态诗花开得正艳,映红了乡村振兴的路。
这片曾经被上帝遗忘的土地,如今每一粒泥土都在吟诵蝶变的诗篇。当风穿过光伏板组成的矩阵,当雨落在智慧农业大棚的穹顶,当满载游客的大巴驶入村口,夏诗荷雨村用艰苦奋斗的精神,将“下四河淤”的苦涩过往,写成了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
近年来,夏诗荷雨村被授予湖北省卫生村、湖北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称号,充分彰显其在基层治理、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等方面的卓越成效。在鄂西北的丘陵地带,这个小村庄如同破土而出的新芽,向世人展示着:只要有信念的种子,贫瘠的土地也能生长出最璀璨的春天。
荷塘边,一个城里来的孩子问:“妈妈,为什么这个村叫夏诗荷雨?”妈妈笑着说:“因为每一滴落在荷叶上的雨,都是村庄写给夏天的诗。”
是的,这是一首颂扬生态之美的诗,一首关于希望的诗,一首由无数双手共同书写的、献给土地的诗。当松风吹起、荷花开起、蛙鼓响起、星光亮起,这首诗便在天地间轻轻吟诵,吟诵着一个村庄的重生,吟诵着千万个村庄的梦想。
男,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襄阳市孟浩然研究会会长。
来源 | 襄阳生态环境
扫描二维码
提供环境新闻线索
环境新闻线索征集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