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中,四川省大竹县东柳街道以“稻虾共养”模式为突破口,构建起“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的绿色农业发展格局。近年来,当地通过强化组织保障、落实政策扶持、推行科学种养,实现了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的“双赢”,为川东地区农业产业升级提供了可借鉴的“东柳样本”。
三级联动筑牢产业根基
东柳街道将稻虾综合种养作为特色农业发展的核心引擎,成立由街道主要领导挂帅的产业发展工作专班,建立“街道—村(社区)—农户”三级联动机制,形成“顶层设计—基层落实—农户参与”的全链条推进体系。通过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创新推行“集体经济 +种植大户 +群众”的融合发展模式,组织村社干部、养殖户赴先行地区考察学习 2次,累计培训专业人才超 50人次,为产业标准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政策赋能破解发展瓶颈
为激发农户养殖积极性,东柳街道精准落实《大竹县稻渔产业发展九条措施》,推出“三补贴一保险”政策组合拳:对土地流转费、种苗费、基础设施建设费实施连续 3年定额补贴,累计投入补贴资金超 80万元,建成标准化养殖基地 160余亩;同步完善养殖区域道路、水利、电力等配套设施,构建“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化农田体系。此外,创新推出小龙虾养殖保险政策,按 70%比例补贴参保费用,为产业发展筑牢风险“防护网”。
科学种养实现粮虾双赢
在技术层面,东柳街道严格遵循“水源充足、水质优良、排灌便捷”的选田标准,通过土地流转整合集中连片稻田 160亩,实施“浅水区种稻、深水区养虾”的共生改造。从广子村、泸州等地引进优质虾苗 7000余斤,建立覆盖“选苗—育养—捕捞”全流程的质量追溯体系,确保虾苗存活率达 90%以上。目前,养殖基地日均小龙虾产量突破 200斤,日产值超 5000元,直接带动 125名农户人均年增收超 3000元,实现“稻田变银行、虾塘成聚宝盆”的产业升级。
作为川渝地区生态农业的创新实践,东柳街道“稻虾共养”模式不仅实现了农田资源的高效利用,更探索出一条“稳粮增收、绿色低碳”的乡村产业振兴之路。未来,当地将依托现有产业基础,拓展“稻虾深加工 +休闲观光”产业链条,推动农业增效与农民富裕同频共振,为“天府粮仓”建设贡献基层智慧。
来源 | 中国网
扫描二维码
提供环境新闻线索
环境新闻线索征集
往期回顾
甘肃 | 厚植生态千重锦 绿色赋能万象新——访天水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张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