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宜兴大浦港:湖底的淤泥去哪儿了?
最新动态
宜兴大浦港:湖底的淤泥去哪儿了?
2025-04-147
在宜兴大浦港近岸水域,生态挖泥船往来穿梭,这些被挖出的淤泥将去往何方?近日,记者一路见证太湖淤泥跨越水陆、长达60多公里的生态之旅,探寻宜兴以系统化思维推进太湖治理的创新实践。


近年来,宜兴加大对大浦港外侧水域清淤力度,今年生态清淤量达114万立方米,清淤面积近1平方公里。

清淤之后,淤泥的处置成为关键。

如今,太湖西岸已建起10个湿地公园,施工方因地制宜,沿湖岸设置了5个固化场。中国电建集团港航建设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张宪营介绍,淤泥从大浦港挖出后,顺着太湖里蜿蜒铺设的潜管、浮管与岸管,到最远的固化场,要经过12公里的“旅程”。

来到邾渎港湖岸大堤,占地120亩的南固化场格外引人注目,一个个被土工管袋严密包裹的淤泥“方阵”排列得整整齐齐。宜兴市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形象地比喻:“用上土工管袋,便给淤泥脱水按下了‘加速键’。”

邾渎港南固化场每日可吸纳3000立方米淤泥,预计可固化太湖底泥10.8万立方米。通过精细划分均化区、管袋区、加药区、余水沉淀池等功能板块,有害物质被最大程度消解,固化进程大幅提速,以往自然固化需耗时一年,如今短短3个月就能完成。“如此治理,又快又好!”现场工作人员赞叹。


在邾渎港北固化场,固化后的淤泥正通过传送带运往太湖里的运泥船,开启第二段“旅程”。在太湖中,淤泥的富营养成分曾引发水生态失衡,上岸后却因有机质含量丰富而大有用处。

这些经过精心处理的淤泥,跋涉50多公里,抵达宜兴西部宕口,结合矿山修复与土地复耕,实现淤泥的循环利用。仅邾渎港北固化场的淤泥,就能让数百亩土地重焕生机,实现“生态疮疤”的完美修复。

在科技赋能下,淤泥的去处还有很多。

金山环保环太湖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科研示范基地里,每天都在上演“吞”蓝藻、淤泥,“吐”原料的奇妙场景。这里自主研发的“底泥在线捕捞脱水技术”,能把散发臭味的蓝藻和淤泥变成藻粉、生物炭基肥,甚至加工成农业领域的“黄金”——生物质碳源。经过一系列处理后制成的“金山碳”,还是污水处理领域的“净化剂”。

大浦港清淤工程,是宜兴高效推进太湖治理的生动写照。今年,宜兴计划实施太湖生态清淤245万立方米,1000万立方米的一体化清淤平台也已完成可研审批,计划5月份投入使用。

来源 | 无锡市生态环境局


扫描二维码

提供环境新闻线索

环境新闻线索征集


往期回顾


人民日报 | 20多年,种出又一个塞罕坝

新华社 | 贵州发现4.8亿年“地下水晶宫”

经济日报 | 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赴湖北省调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贵州省生态环境厅 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全省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常态化监管机制》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