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正在推进中,目前已完成三批对部分省份和央企的督察。督察中如何整治形式主义?如何减轻基层负担?就社会关注,记者采访了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协调局有关负责人。
这位负责人表示,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始终旗帜鲜明反对生态环保形式主义和打着生态环保幌子搞“一刀切”。
从督察情况看,个别地方还存在“一关了之”“先停再说”等简单化整改问题;有的地方不分青红皂白采取“一刀切”方式消极应对;个别地方还采用“运动式”的整改方式。
这位负责人说,针对“运动式”整改问题,督察组立即组织对相关地方主要负责同志实施约谈,要求精准科学依法推进边督边改、立行立改,切实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据了解,为避免和防范督察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和“一刀切”问题,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采取了很多举措。例如,制定印发关于在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进驻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有关要求,明确坚决禁止打着生态环保幌子搞“一刀切”有关具体做法,在督察中抓好贯彻落实。督察进驻前,督察组专门致函被督察对象,严禁为应对督察而不分青红皂白地搞集中停工停产停业等“一刀切”问题,坚决反对平时不作为慢作为、督察时“一停了之”“先停再说”的错误做法,并将有关要求向社会公开。督察进驻期间,督察组始终保持高度警觉,通过群众信访、网络舆情等渠道关注相关信息,建立及时请示报告、快速反应核实、跟进交办督办的工作机制,每日进行重点筛选,对疑似问题深入分析研判、逐一现场核查,对确认的“一刀切”问题重点盯办、提级办理、持续跟踪,督促地方将问题查清查实,依法依规妥善处理,并向社会公开、向群众反馈。
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是第三轮第三批督察的一个突出亮点。
这位负责人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把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细化到督察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减负减出了高效率和新气象。例如,有被督察对象表示,通过减少准备材料、陪同调研等“繁文缛节”,让大家能够腾出更多时间研究解决问题、推进工作落实,实现了“自助式督察”“无感式督察”。不少督察人员也反映:“为基层减负的同时也是在为自己减负,工作效率更高了。”
这位负责人表示,在后续工作中,要持续推动督察工作减负增效,努力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多赢。
一是进一步突出督察重点。聚焦党中央关心、社会关注、群众关切的重点领域,聚焦存在的突出问题,关注影响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多查找通过整改既有利于经济发展又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
二是进一步创新方式方法。进一步统筹实施流域督察和省域督察,切实增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性、系统性、协同性和导向性。同时,注重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共性问题与个性问题相结合,推动问题整改与完善政策机制相结合。
三是进一步加强新技术运用。研究如何更大空间地发挥新技术作用,包括发挥人工智能作用等,以进一步提高督察效能。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加强无人机航拍等,以进一步减少入企检查,减轻企业负担。
四是进一步减轻基层负担。提升资料调阅精准度、聚焦谈话范围、简化服务保障、严格会议管理、简化现场陪同,确保务实高效开展督察工作。
来源 | 光明日报 记者:张胜
扫描二维码
提供环境新闻线索
环境新闻线索征集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