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人们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万花园防沙治沙区,栽上了固沙的苗木。这一刻,意味着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实现全面锁边“合龙”,数十万人以近半个世纪的执着,把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围了起来。我们和分社深入联动,采访了治沙人、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以一篇篇生动而深刻的报道,向全世界宣告这项伟大的创举。
这是新华社生态文明建设报道的一个缩影。过去一年,在新闻报道的前线,我和同事们带着观察的眼睛,用文字、用图片、用视频见证和记录了无数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动人故事。从蓝天保卫战的万众一心,到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的利剑出鞘,每一个故事都是对地球母亲的尊重与守护。
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受益者,更应该成为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推动者,谁也不能只说不做、置身事外。我们用自己的行动,书写着自己的生态环保故事,共同打造一个充满生机、绿色宜居的环境,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我们记录了来之不易的“北京蓝”,从雾霾笼罩到如今朋友圈里越来越多的蓝天,北京PM2.5浓度已经连续4年稳定达标。每一微克的改善,都凝聚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微克”行动的背后,是能源更清洁、车辆更低碳、企业更绿色……
我们记录了一条条河流容颜“焕新”的变化。曾几何时,农业面源污染等伤害了漓江,漓江失去了清澈的底色。为守护好漓江,当地对入河排污口登记造册,完成整治,并为母亲河定期“复查”,护好一江清流。日夜奔流的大江大河,水质改善更加明显。长江江豚逐浪,黄河刀鱼重现,母亲河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我们记录了人们用汗水浇灌出点点绿意,装点着祖国大地。一代代人不懈努力,库布齐沙漠已经从曾经的“死亡之海”蝶变成生机勃勃的绿洲。从万里之外的太空看,中国更绿了,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成为全球“增绿”的主力军。
一把再生纸制作的折扇,凝聚着打造“无废城市”的努力;一片美丽海湾的蝶变,演绎着人与海洋和谐共生的故事;一个零碳社区的探索,展现着市民践行垃圾分类等绿色生活方式的行动……我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笔端记录的一个个小故事,正如同一扇扇窗口,向全世界展示着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不懈努力。
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从全球来看,土地退化、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挑战依然严峻。超过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坚定走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随着绿色发展成效逐步显现,我国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推动者、贡献者和践行者。
让世界读懂美丽中国的“绿色密码”,就是读懂中国的绿色史诗。在四川成都举行的全球熊猫伙伴大会上,我们以中英双语面向全球发布智库报告《让世界读懂美丽中国的“绿色密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中国实践与世界贡献》,回应世界对十字路口新路标的期待,与世界共享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中国智慧。
作为新闻工作者,未来我们将用好手中的笔,向世界讲好美丽中国故事,不断优化生态文明建设报道格局、努力构建绿色传播框架,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更加有利的舆论环境。
我们的每一分努力,无论大小,都将成为构筑美丽中国建设的坚强基石。你和我,每个人都可以为环境改善发一分光、出一份力。
美丽中国,我们都是行动者。
来源 | 中国环境报 作者:陈芳 作者单位:新华社国内部
往期回顾
